最近,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:什么是一家国际货代企业的诗和远方?
为何国内物流企业可以统称为【物流公司】,而国际物流企业就只能称呼【国际货代】?
个人认为,国内海陆空物流渠道【多而密布,熟透无身价】所致吧。顺丰这类渠道成熟但是人家有身价,你掌控不了。货拉拉,满帮等平台属于你可随时掌控的渠道;安能,一米滴答等网络公司也可以是你随时可掌控的渠道;专线,快递就更不用说;国内空运,海运同样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而国际物流,海运,空运,陆运,包括国际快递四大巨头,顶层归属者都是【高不可攀】;拿到账号的人,已经【身骄肉贵】的一手大庄。而芸芸大众的你,就只能统称【国际货代】。
过去10年,深圳每年会注册几百家上千国际物流货代公司。我所知道的,仅仅深圳福永,方圆五公里,不低于3000家国际货代物流公司。但同时,每年也有成批成批的国际货代公司倒闭。
过去5年,可以说是国际货代的黄金时代,我身边有好多原来是屌丝的朋友,打着工两个月不见转身就说自己是国际货代公司的老板。
由此看来这个行业似乎没有真正的壁垒,但其实每个环节都能成为壁垒。
国际货代江湖,其兴也勃、其亡也快。今天,你拥有一个优良渠道,或者发现一个新的渠道,或者你喝酒吃肉叫小妹搞定个别货量比较大的厂家......这些都能成为你短暂的【护城河】。明天,就可能被别人踩在脚下。
为什么会这样?
虽然他们手上掌握着很多优质渠道,价美优廉,也很努力的开发客户,脑袋削尖,装孙到位。有冲劲,有韧力,有手段,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,有不少渠道和客户愿意和他们合作。当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沉淀了资本,能花钱租更好的写字楼,打造很好的工作环境,招来素质不错的员工。
但为什么依然会成批成批的国际货代企业失败倒闭?
这就是我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,关键是组织管理能力。也是国际货代公司诗和远方的【内核】所在。
大凡目前活得滋润的,我见到过的那些优秀的国际物流货代公司,不一定是货量最多的,但内在统一的,都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组织管理能力。
什么是【组织管理能力】,简单来说:就是笔者上一篇物流散文【论物流企业的四种驱动】中的【资源驱动】和【战略驱动】。
看看我们身边99%的国际货代公司的实际窘境:除了【用户驱动】之外,目前仅仅剩下的也就只有瞎猫碰上死老鼠的【机会驱动】了。
今天,不得不在此代表所有的国际物流货代老板们跪地一拜:2020年初至今不愈的【新冠病毒】,让我们大多数国际货代企业从中获得不少【红利】。
很简单的逻辑:全球人走不动,饭要吃,防疫物资要流通,生意要做,货要走。于是一仓难求,一柜冲天。
疫情好转后,【机会驱动】越来越远,海水退潮后,决定你是否在裸泳,绝不仅仅是你站起来,让客户目视检验你的红内裤那么简单。你是否拥有持续性的【资源驱动】的能耐,才是客户检视你的唯一标准。
如果你既没魄力,也没财力,别人贪婪的时候,你更贪婪;别人恐惧的时候,你更恐惧。跟风,复制,低价就会永远成为你额头上的三个标签。
当然更别谈国际货代企业顶层的【战略驱动】了,这一切,与你无关。
所以国内繁花似锦的绝大多数国际货代们,本质上不能叫真正的国际货代,充其量就只能称之为【个人国际货代】。
【个人国际货代】的特点是,看上去他们是一个国际货代公司,其实只是一个人,所有业务全靠创始人的能力,其他几个人只是助手角色。
这类【个人国际货代】,有三个问题:
第一,一直做不大,一直处于小作坊规模。行业内美其名叫【同行】。
第二,业务结构单一,业务范围只取决于创始人的精力和时间。偏偏再牛的人,效率再高,时间也只有一份,不可能同时扛好几个项目;所以只能做有限的业务,无法多元,自然规模也上不去。
第三,风险很高,很容易倒闭。创始人也是人,你无法保证他永远决策正确。因为鸡蛋只有一个,篮子也极其有限。
而【个人国际货代】迭代成真正国际货代的核心变量什么?
我认为,就在于企业能否迈过【资源驱动】这道槛。迈过去了是门,迈不过的就是槛。
门里面可以有“诗和远方”,但是如果你还需要“田野”,那么你的企业必须要有“战略驱动。
上一篇物流散文我已经用中国邮政,中国电信,中国移动来作为案例阐述过什么是【资源驱动】。这三种出生时,绝对的乳沟饱满,身姿婀娜,蹄臀娆娆。壮年后偏偏不会利用资源和突破资源,温水青蛙,导致顺丰和腾讯微信逆势而起。
同样笔者也用德邦、百世为案例阐述过什么是【战略驱动】,导致他们创业20年之后,依然在苦苦挣扎,伤痕累累。
如果说【用户驱动】和【机会驱动】让很多国际货代拥有第一次增长曲线,之后,哪里是你的第二条增长曲线。【资源驱动】和【战略驱动】就是这两条增长曲线之间的分水岭。
比如:在我们东莞厚街港湾物流园,琳琅满目的都是越南专线。有日发二十个柜到北越的长荣三鑫小金子,有日甩五挂往返广西边境东兴的都市快车韩波,有边境凭祥人呼啦啦做正报的信成国际黄建波等等。
每晚18点开始到深夜,车来车往,喇叭喧嚣,叉车轰鸣。但真正有分量,达成资源驱动的企业并不多,充其量不超过五家。
但这就是【资源驱动】的全部吗?答案:否。
一个国际货代企业是否已经到达资源驱动这一步,不只是看其企业是否资源独一份,而是看其内在资源链条的掌控度。
最后来聊聊国际货代企业的【战略驱动】。
前几天老郭发个一个朋友圈,获得了三百多位童靴的点赞:在这个国运强大却纷杂狼烟的时代,东南亚【双清货品】越早响应国家的召唤转化成9610、9710、9810报关出境,越能让自己的企业为未来五年具有核心竞争力铺好阳光大道。【双清】的确是可以挣到【快钱】,但却会让你的未来之路越走越狭窄。因为你的团队,你的追求,你的人脉,你的底蕴已经在【快钱】中成了劣币。最终随着国家管控越来越严格,跨境物流良币驱除劣币必定成为板上钉钉。
这就是典型的【战略驱动】言论。当然也是国际货代公司二次增长的曲线精髓所在。
2012年秋天,递四方的李跃在国内快递,跨境电商,跨境物流系统中折腾得身心疲惫,问我做海外仓是否有未来?当时老郭毫不犹豫的说,要想成为跨境物流的头部企业,海外仓布局越快越有先发优势,这根本就不是赛道之争,而是跑马圈地,做运动场之局。
如今暂且不说李跃身在何方,但是递四方后来能获得阿里的青睐并入股,与纵腾国际,北京燕文并驱成为国际物流行业的三驾头马,绝对归功于李跃2012年海外仓布局之早的【战略驱动】。
如今,国内跨境物流行业明显还处于90年代的国内物流乱像时代。特征:各自为战、混乱竞争、信息化该透明的没透明,不该透明的全网透。绝大多数跨境国际货代并不具备全链条的直接把控能力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基本都是依托国运上升期的红利“坐享其成”,增长很大程度上是“水涨船高”式的躺赚,并不是依靠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内化的,对海外清关、派送、干线运力掌控形不成自身壁垒。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:服务质量优异但前期投入大的国际货代企业,在成本降低到合理区间之前,就被各中小货代市场价格战击垮。
因为没有【战略驱动】而已有点规模的国际货代公司,在时代的翻云覆雨中,每个企业都会变得身不由己,过眼云烟。包括【用户驱动】和【机会驱动】所附加的那些璀璨和虚妄。
毕竟,一切沉浮的加持,都似乎有迹可循……